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全长约1m,头扁眼小,无明显颈部,躯干圆柱形,尾极短;腹鳞分化不明显,仅略大于相邻背鳞;雄性肛侧有呈“距”状的残留后肢。
描述依据标本 海南1雌(ZIR7509),香港1雌(MCZ5489)。
形态描述 ZIR7509号,雌性。全长430mm,尾长10 mm,尾长占全长的0.02。头小,吻较扁,眼小,瞳孔略呈椭圆形,直立。鼻孔大而圆,近吻端,背位,开口向上方。眼与鼻孔从背面均可见到。眶上鳞大,几在额鳞之后左右相遇;顶鳞小,与周围的头背鳞片无区别。吻鳞窄小;无颊鳞及眶前鳞;眶后鳞1枚;颖鳞1+2;上唇鳞每侧5枚,2-2-1式,第一枚最小,嵌入第二枚与吻鳞之间,其间为鼻鳞楔入;下唇鳞每侧6枚,前3枚切前额片;颊鳞窄小,第一对下唇鳞在颏鳞后彼此相切甚多;前额片一对彼此相切,后额片一对后部分开,其间嵌入一小鳞。背鳞圆形,21行,平滑;腹鳞195,分化不明显,与两侧背鳞无明显区别;尾下鳞成单,7枚;肛鳞二分。头背、吻端及唇缘诸鳞具疣粒,尤以在吻端的疣粒密集。通身棕褐色,体侧具白色横斑40对,白横斑在腹面相遇或交错止于腹中线;在背面仅较体色略浅,故不易识别,在背正中则无,但第一及第二浅色横斑在项背相遇形成环状。
MCZ5489号,雌性。全长(350+8.5) mm,尾长占全长的0.02。头小,背腹扁平;吻端宽圆,吻鳞高约等于宽;无鼻间鳞、颊鳞及眶前鳞;左右鼻鳞在吻背相切;前额鳞甚大,入眶,其两侧与第二、三两枚上唇鳞切;眶后鳞1;颞鳞1+2;上唇鳞6, 2-2-2式;下唇鳞6,前3枚切前颔片;颏鳞小;颔片2对,前颔片彼此相切,后颔片前端相切,后部为一小鳞分开。背鳞平滑,21-21-19行;腹鳞187,仅略大于背鳞;肛鳞二分;尾极短,尾下鳞单行,7枚。
描述依据标本 海南1雌(ZIR7509),香港1雌(MCZ5489)。
形态描述 ZIR7509号,雌性。全长430mm,尾长10 mm,尾长占全长的0.02。头小,吻较扁,眼小,瞳孔略呈椭圆形,直立。鼻孔大而圆,近吻端,背位,开口向上方。眼与鼻孔从背面均可见到。眶上鳞大,几在额鳞之后左右相遇;顶鳞小,与周围的头背鳞片无区别。吻鳞窄小;无颊鳞及眶前鳞;眶后鳞1枚;颖鳞1+2;上唇鳞每侧5枚,2-2-1式,第一枚最小,嵌入第二枚与吻鳞之间,其间为鼻鳞楔入;下唇鳞每侧6枚,前3枚切前额片;颊鳞窄小,第一对下唇鳞在颏鳞后彼此相切甚多;前额片一对彼此相切,后额片一对后部分开,其间嵌入一小鳞。背鳞圆形,21行,平滑;腹鳞195,分化不明显,与两侧背鳞无明显区别;尾下鳞成单,7枚;肛鳞二分。头背、吻端及唇缘诸鳞具疣粒,尤以在吻端的疣粒密集。通身棕褐色,体侧具白色横斑40对,白横斑在腹面相遇或交错止于腹中线;在背面仅较体色略浅,故不易识别,在背正中则无,但第一及第二浅色横斑在项背相遇形成环状。
MCZ5489号,雌性。全长(350+8.5) mm,尾长占全长的0.02。头小,背腹扁平;吻端宽圆,吻鳞高约等于宽;无鼻间鳞、颊鳞及眶前鳞;左右鼻鳞在吻背相切;前额鳞甚大,入眶,其两侧与第二、三两枚上唇鳞切;眶后鳞1;颞鳞1+2;上唇鳞6, 2-2-2式;下唇鳞6,前3枚切前颔片;颏鳞小;颔片2对,前颔片彼此相切,后颔片前端相切,后部为一小鳞分开。背鳞平滑,21-21-19行;腹鳞187,仅略大于背鳞;肛鳞二分;尾极短,尾下鳞单行,7枚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穴居隐匿型,于人无害,常发现于枯枝落叶下,或于耕作时自土中掘出。泰国此蛇甚多,可于稻田中或住宅花园内、凡土质松软易于掘穴的地方发现((Smith,1943)。嗜入水。亦曾在越南中部咸水域中发现此蛇(Schmidt, 1928)。到地面觅食。吃其它蛇类或鳗类,可吃掉比蛇体长的食物(Smith, 1943)。受惊扰时,蛇体变扁,尾卷曲上翘,显露尾腹面的红色,颇似眼镜蛇膨颈行为,起到恐吓对方、掩护撤退的作用;而头端却乘隙逃离。由是之故,某些地方称它为“两头蛇”。每次产仔蛇3-13条(Cox,1991)。
其他分布
赵尔宓与鹰岩(Kraig Adler, 1989)依据美国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所藏、于1896年与Salem的Peabody博物馆交换得来、由Captain Muller所采的1号香港标本(MCZ5489),以及赵尔宓于1969年在厦门大学生物系所见、据介绍系农民自厦门土中挖出的2号标本,最先报道我国有红尾筒蛇。赵尔宓与Ilya S. Darevsky(1990)又报道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藏、1888年A. O. Herz自海南岛所采1号标本(ZIR7509)。这是我国有盾尾蛇科、筒蛇属、红尾筒蛇分布的仅有的记载。红尾筒蛇指名亚种除分布于我国厦门、香港与海南外,还广泛分布于中南半岛、泰国、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;缅甸亚种则分布于缅甸北纬26。以南地方(Welch, 1988)。
分类讨论
种下分类与命名 红绿筒蛇有二亚种:指名亚种中段背鳞21行或19行,腹鳞186-216,全长850+15 mm。缅甸亚种(C.r.burmanus M. Smith, 1943)中段背鳞19行,腹鳞201-225,全长仅(320+10) mm;腹面暗褐色显著,横斑较不明显,有时几乎全为暗褐色。我国标本按其特征应为指名亚种。本种种称在有的文献使用一个“f”,但原始描述为“ruffa”按《法规》并无不合之处,应保留原来种称,故目前称为ruffus。